您好,欢迎光临河南永之祥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网站!

全国咨询热线:0372-5153260

24小时服务热线:18839753628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新闻中心
新闻中心
勐库寻茶之正气塘
发布时间:2024-11-08 浏览 10132次

正气塘:茶马古道上重要的驿站

我们还未到勐库的时候,就在各地喝过正气塘的茶。这个地方的名 字过于霸气,让人听后很难忘记,所以还未喝我们就对之充满期待,茶自然也不会辜负期待,典型的高海拔特点,香气高扬,苦涩适中,回甘纵深。

正气塘的海拔有1996米,即便是在茶区,也是为数不多的高海拔村 寨。到了正气塘,当地人给我背了一首今人创作的正气塘茶歌:昔年瘴气塘,而今冰岛香;前人栽古树,后辈饮茶汤;但令无剪伐,世世福绵长!

正气塘以前叫瘴气塘,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,这里有毒泉,饮者必死。早些年,这里主要的居住者拉祜族,据说就是受不了瘴气才搬走的。160多年前,一些汉族人从外地搬迁到这里。现在这里有42户 人家,有些人迁出去好多年,因这几年茶价不错,又迁回来了。尽管有 瘴气传说,有虎豹出没,但正气塘也有一个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优势。

石头磨面粉机_石磨面粉机多少钱_石头磨面粉机械

正气塘茶马古道

这里是交通要道,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驿站,励库西半山以及双江 其他茶区,包括澜沧、景谷一带生产的茶,有大部分经过这里,走过天生桥,送往博尚交易市场,之后再被人运送到云县、下关,之后通过宜宾, 卖到四川、重庆以及西藏。

茶山引路人把我们带到李本荣家,进门后,要穿过长长的门前走道, 一路经过晒青棚、柴薪堆、新居。从墙角砌上来的挡墙上,种着葱以及其他花草。通往老屋的通道,摆放着七八盆兰花,刚刚过了花期。一根 古老的树桩上,长满了菌子,远远看去,更像蜂窝。早几年,这条通道 还连着李本荣儿子的新居,现在,新居已经被围墙隔离开来。“围墙化”是近十年来农村最显著的特征,与城市小区围墙不同,这里除了安全以 及产权界限考虑,还有着保护隐私等多种诉求。

背着小孩的李本荣邀请我们入座,桌上已经摆着小黑江酒和紫云烟。勐库一带待客之道,烟酒茶不可少。烟除了紫云,还有毛烟,以及一个水烟筒。酒只能是小黑江,在双江,无论是贫穷人家,还是富贵人家, 小黑江对他们来说都是佳酿。我们认识的几个生意做得很大的老板,连 茅台都没有喝过。他们说,小黑江就是他们的茅台。领导宴请,也是小黑江上。茶嘛,当然是勐库茶了。当然,为你生火烧水,泡壶雷响茶, 就是绝妙享受。要与他们深聊,不抽烟不喝酒进入主题的时间会很慢, 没有佐食,小黑江瓶盖一开,白酒哗哗倒出四五杯,三杯过后,开聊。大家轮流抽着水烟筒,喝着茶,饮着酒,说着往事与近事。

李家祖上是江西人,后迁到楚雄南华,8代后迁到博尚永泉,之后 才到正气塘,他是第11代人。他们现在住的这个屋子,是130年前盖的。除了椽子换过外,柱子、梁子、木窗、隔离木板都是百年前的木材。

石头磨面粉机械_石磨面粉机多少钱_石头磨面粉机

彭琨当年的驻地营盘

李本荣说,从这个屋里分出去了 47户人家。这是一个大家族,像古 茶树一样,有着旺盛的生命力。他记得以前正气塘还住着一户拉祜族人, 但现在一户也没有了。小时候,常有狼来骚扰,有三四十只狼在此地出没,他还见过豹子,老虎倒是没有见过。

人说,正气塘是完全是一个被茶叶改变的寨子,没有茶,就不会有人在这里定居,没有茶,也就没有眼前的茶马古道。李本英家一年的产 茶量有1吨,去年800元一斤,今年也有600元左右一斤的。正气塘茶 质好,老人拿茶与另一个知名茶村小户赛做比较,说他做的是生态茶。100多年以上的茶树占80%。1965年响应毛主席号召,他还带人种过茶树, 包产到户后又种了一些。不过,他现在也种茶,响应的是新一轮的政府 规划政策。从2006年开始,李本荣感受到茶叶价格明显上涨,原来几元 钱的茶,可以卖到几百元,现在能卖到上千元。

茶叶从这里出发,过了天生桥,就是临翔区博尚镇。天生桥是自然 分界地,还把茶主产区与销售区分开。晚清彭琨平息拉祜族叛乱,在天生桥附近扎营,遗迹至今还在。彭琨的族孙、著名边疆史地学者彭桂萼 也过了天生桥,开始了他对双江的系统研究。

老屋对面是猪圈与厕所,这里更像是一个农业博物馆。犁、老石磨、面粉机、脱米机、马鞍、马鞭、马驮篮、大谷篮,一个家庭,拥有从生 产到食用的全部工具。现在这些工具都退出日常生活,成为缅怀过去的 指引物。

石头磨面粉机械_石磨面粉机多少钱_石头磨面粉机

营盘的这块茶地被当地人称为彭琨大茶地

现在的家里,最大的工具就是进门的晒青棚与杀青锅。日常工具的 退场与出场,往往意味着人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。就像村口的古道,曾经人声鼎沸,现在杂草丛生,而新建公路上过往的人络绎不绝。李本 荣记得寨里的刘家铺子,一家人不用干农活,只需招呼来往的马帮与背 户吃饭,就可以过得很好,那是茶的时代。现在,还是茶的时代,他们只需看护好茶园。

小村,正气塘段茶马古道考察记

从正气塘出去,有一段通往博尚的茶马古道。这条古道5年前还在 使用,现在因为新公路的修建与通车,被废弃了。这是一段很少人提及 的茶马古道,勐库到博尚,有石桥遗迹,正气塘到博尚段有约8公里的 遗迹,可惜连县级保护单位都不是,2013年已经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中根本没提到这段遗迹。

我们四人先去了正气塘到天生桥这一段,从村里出来,入口处就摆 放了一辆推土机,是农户请来开建茶园的。这几年,主路修通后,大型 挖土设备都进驻到了农村,更早几年,老百姓修路开荒全靠一双手。

茶马古道,就是当地人用双手生生开辟出来的。也不知道他们挖了 多久,幸好这里的山中土多石头少,不用太费力。但石头少也增加了麻烦, 他们铺路需要石头,这些石头又得从山下的河里一块块运上来。

现在的石头,大都被踩得光滑,变成青黑色。许多石头上布满了苔 群。两侧绿树成荫,杂草横生,需要用手来回挥除阻挡物。路边的野果子,也引发了大家的食欲,我吃了可以充饥的果子,也吃了可以防止拉肚子 的野草,还认识了好几种中药草。

刚好是野生菌上市的时节,路上难免会与菌子偶遇,不过我们遇到 的大都不能食用。中午出门的时候,遇到那赛村的捡菌达人满载而归, 好多嫂子都过来围观,啧啧称赞。

刀正平几乎没有考虑就买下一蓼筐鸡根,中午四人大快朵颐,即便 是在山区,找到一窝鸡机也需要极好的运气。刀正平说,今年雨水太多, 鸡根出得少,遇到就要毫不犹豫地买下。稍后的几天,我还看到他在朋友圈秀炒鸡机油的过程,好一个吃货。他1996年就在勐库工作,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,现在是勐库镇茶叶办公室主任,热爱美食,爱喝茶,爬 山走路身段灵活。最熟悉这块土地的,当然是我们的向导李自魁,他是 那赛村委会下辖的白花树村人,自己有一个初制所。

李文清一年前到了津乔茶厂当副总,很快就爱上了茶,他一直说自 己是干一行爱一行,不过,一路上他都在展示自己博物学家的一面,随便面对一种植物,他都能说上几句。

极命山川,原本草木。

一路上,我们交流着对这块土地的许多看法。即便是相邻的几个村寨,都有不同的气质。比如,李自魁说,他所在的村寨白花树,茶价都 卖不过毗邻的小村,有一年,茶价只相当于小村的一半。他说主要原因 就是他们没有太多的大茶树,白花树村在山的中间,山顶有一些大茶树,但产量不多。村子下面,大部分是农田。以前白花树村也有许多大茶树, 但都被砍伐了。让他骄傲的是白花树的核桃不错,能卖出好价格。

“我们村寨光线好,”李自魁说,“白花树,有着勐库最充足的太 阳。早上出门去那赛,是这个点太阳。到了,还是这个点太阳。”他说,他们的核桃树结的果都比别的地方的核桃树果多。

李文清说,吃梨,要吃顶头的,下面的不甜,阳光照不到。刀文正 说,山上果子未熟透,缺点太阳。对我而言,这是一段充满诱惑的行程, 他们都很诗意地在描述自己生活的土地,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土地的热爱。他们为我们眼前的古道惋惜。确实,这条茶马古道太破败了。失去了主 路的资格,也就失去了被维护的资格。

山坡顶部就有水源,流水顺路往下流,没有沟渠引导,整条路上都 被流水侵占,水土流失严重,石块与石块之间,水窝众多,石块又非常 松动,走起来非常费力。熟悉路段又健步如飞的老百姓,走完这段也要2 到3个小时,这还是在路没有被流水淹没的情况下,现在嘛,估计得多 要半个小时。

水源地有芭蕉树,李文清说芭蕉树种在这里很有讲究,

芭蕉叶一折 叠就可以当碗,用来舀水水。天热了,芭蕉林可以遮阴,芭蕉叶还可以 折叠成帽子,戴在头上遮阳。我们站在正气塘往下看,以前的老路两旁都有密集的芭蕉林。当然,在路边种植物,有固土的作用,还有防止车 辆跑出道路、为行人遮阴等多重功能。芭蕉熟的时候,还可以充饥呢。我吃过当地的芭蕉,非常可口。

昔日马帮吃饷午的地方叫刘家铺子,就在正气塘下首,我们去看 的时候,已经是块玉米地。正气塘老人李本荣回忆说,当年这里经常有七八十人的马队路过,他对老背背印象极深,他们一次能背160斤。

摘春茶时来的人更多,缅宁、云州、顺宁、大理、石屏等地的商人 把茶带到他不知道的地方。李本荣老人说着那些古老的地名,我要一一与现在的地名相对应,缅宁就是现在的临翔区,云州就是云县,顺宁就 是凤庆。

《缅宁县志》载:“茶叶行经云县、蒙化至下关、西藏。茶叶市场 以县城江西会馆门前广场为最大,三月春茶上市,万商云集,人山人海,万头攒动,摩肩接踵,市场极为繁荣。”当年这些茶叶大部分是经眼前 的古道运输出去的。博尚镇因为经营茶叶,短短几年时间,从几十户人 家发展成200多户。老人记得没有错,这里还有石屏会馆,这种会馆在 许多茶区都能看到。

彭桂萼的《双江一瞥》中记载,民国初,勐库大叶茶年产万担,民 国二十四年(1935年)9月至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8月,双江国税 中,仅茶叶一项每担收银3元,完税茶叶7000担,收银2.1万元,民国 二十六年(1931年),勐库每担茶平均卖价100元,仅勐库公弄、邦骂 一带,茶农请数百人采制茶叶。春茶期间,外地商人云集勖库、初勐等地, 竞相采购茶叶。

双江两个坝子,勐库看起来像传统的尖底铁锅,主要用来炒茶。劲 勐像一个平底锅,主要用来煮米。一茶一米,是双江赖以生活的两大经济作物。

从刘家铺子往下走,我们经过了烤烟厂,从上往下来看,石桥段因 为在河流上,又是白石头所建,远远地就可以看到。说是要走路到石桥, 我们都有些犹豫,李自魁说,是有路的,只是玉米长太高了,还是有路的。

我们跟着他走,发现即便是道路被农田覆盖,但路线是异常清晰的, 当年沿路铺的大石头还在,农夫要想把这些大石头全部搬走,也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,就索性让它们原模原样地摆放在地里,反正也不影响 什么。

来到一块大石头处,李自魁介绍,石上原本是有字的,这是一块功 德碑,交代了当年出资修桥的情况,因为没有人维护,现在字也不见了。天生桥那边,当年修的庙还在,正气塘的人每年都还会去那里烧香祭奠。

天生桥位于勐库镇以北20公里的那赛小村河上,建于1905年,全 长6米,桥宽2. 2米,高2. 3米,由5根石条组成:石条每条长5.1米, 厚29厘米,桥西侧有石柱6根,并配套石横栏杆4条,桥头立有一块大理石石碑,记载建桥情况,该桥是通往临沧的主要驿道桥。古石桥是古时候双江通往临沧,直至内地的通道。

那赛河上,还有5块雕刻成型的大石块横跨在河上,上面都有工匠 凿过的痕迹。在河边的巨石上,还有许多用来固定的圆形小孔,这里已 经没有可移动的大石块,据说早些年这里还有6块大石块,最多的时候, 这里有几十块大石块横跨在河流两侧。

没有新路的时候,去博尚、临沧的所有人都要从这里走,没有人能 两次跨过同一条河流。天天往返于这条路的人,所看到的河流、泥土、植物都在发生变化,何况,我们面对的还是一座修建于百年前的简易老桥• 茶农挑着茶叶经过这里,只是他走过一座桥,前面还有天生桥等着他过, 更远的地方,还有更多的桥,这取决于他要去哪里。

参加彭琨的部队的士兵,许多人只能走单程,他们没有回头路,他 们回不到故乡。远道而来的商队,他们要克服水土不服,要避开瘴气,要躲着豹子、豺狼,他们挣的钱,带着血。

彭桂萼从博尚来,跨过天生桥,爬完正气塘山坡,再下山来到小村 桥时,已经花费了他大半天时间,他在路边与茶农交谈,到农户家喝上一壶雷响茶,去茶园走一圈,与牛马偶遇,与不同肤色、不同语言的人 交谈,他关心河流、山势,关注民族与民生,在他的不懈努力下,我们 了解到了一个完整的双江。

多年后,我们沿着他走过的路,去他到过与没有到过的地方,以同样的方式来了解这个区域,这片土地。他预言说,勐库一定会因茶而扬 名天下,勐库也一定会因茶而走上富裕之路。他说对了。

石头磨面粉机械_石头磨面粉机_石磨面粉机多少钱

勐库晚霞

那一天,夕阳很美。

我们在从勐库到双江的路上吃完晚饭,饭店是双江坝区的入口,距 离居住的酒店有5. 9公里,我忽然决定要一步一步地走回酒店。这一天, 我们已经走了很多路,我深深感觉到,用脚来丈量一个地方,是了解这个地方最好的方式。

在勐库那一周,我每一天都走近2万步,我想用行走的方式,向那 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致敬,也想通过行走,感受茶马古道上那些生 生不息的活力。

路上,我脑海里一直萦绕着彭桂萼在《双江一瞥》里说的一段话:“说 起边地情形来,我们竟没有外国人知道得透辟;写起边地问题来,我们反而要去外国人书中求参考,这不是很惭愧的事吗?我们认清要洗刷国 耻,复兴民族,则已失的土地应力图收复,而未失的土地更须坚守不放。我们觉得内地人不明边地情形不足为怪。若身居边地还不懂边情实大该羞愧!”

 

  • 联系人:延总
  • 手机:18839753628
  • 电话:0372-5153260
  • Q Q:
  • 邮箱:hnliangji@163.com

地址:河南滑县粮机工业园

Copyright © 2023 河南永之祥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

豫ICP备2023004828号 XML地图